卫辉府:中原古邑的千年回响
在中国广袤的地理版图上,有无数座城市如星辰般点缀于历史长河之中,它们或因政治而兴,或因军事而盛,或因文化而名。而在河南省北部,黄河之滨,有一座古老的城市,虽不似洛阳、开封那般声名显赫,却在中华文明的脉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——它便是卫辉府。
卫辉府,原为古代行政区划名,其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。追溯其历史渊源,卫辉府的建制可以上溯至金代。金大定二十九年(公元1189年),升汲县为“卫州”,元代设“卫辉路”,明代洪武元年(1368年)正式设立“卫辉府”,隶属河南布政使司,辖境包括今卫辉、辉县、新乡、获嘉、淇县等地,是豫北地区重要的行政、军事与文化中心。从金元至明清,卫辉府历经数百年风雨,见证了王朝更迭、战乱纷争、民生变迁,也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一、地理形胜:黄河之畔的咽喉要地
卫辉府地处太行山南麓,东临黄河北岸,西倚太行余脉,南接中原腹地,北望冀南平原,自古便是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称:“卫辉当河朔之冲,控扼燕赵,襟带中原。”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代军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。
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在古代既是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源,也是天然的防御屏障。卫辉府正位于黄河北岸,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北宋时期,此地属河北西路,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阵地;金元之际,蒙古大军南下攻宋,卫辉屡遭战火;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北伐北京,亦曾途经卫辉,留下“闯王过汲”的民间传说。
不仅如此,卫辉府水系发达,除黄河外,还有卫河穿境而过。卫河古称“清水”,是连接海河与黄河的重要水道,曾是漕运要道。明清时期,南方的粮食、丝绸、瓷器经由运河转运至天津、北京,卫辉府因其地处卫河上游,成为物资集散的重要节点,商贸一度繁荣。
二、历史沿革:从汲县到卫辉府的千年嬗变
卫辉府的前身是汲县,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春秋时此地属卫国,后归晋国,秦统一六国后设汲县,属河内郡。汉代沿袭秦制,汲县仍为河内重镇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北方战乱频仍,汲县几经易手,但始终为区域行政中心之一。
隋唐时期,汲县属河北道,经济文化有所发展。唐代诗人岑参曾途经此地,留下“汲城春草绿,暮雨湿衣寒”的诗句,可见当时城郭尚存,风景宜人。五代十国时期,汲县先后属后梁、后唐、后晋等政权,政局动荡。
真正使汲县走向鼎盛的是金元时期。金代将汲县升为“卫州”,取“保卫中州”之意,赋予其军事与行政双重职能。元代改设“卫辉路”,“卫辉”之名始见于史册,意为“卫地之光辉”,既承袭古卫国之名,又寄托了统治者对地方昌盛的期望。
明代洪武初年,朱元璋统一全国,改革地方行政制度,废路设府,卫辉路遂改为“卫辉府”,下辖六县:汲县、新乡、获嘉、淇县、辉县、胙城。清代沿袭明制,卫辉府继续作为豫北地区的行政中心,直至清末民初废府存县,卫辉府建制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三、人文荟萃:儒风浩荡的文化重镇
卫辉府不仅地理位置重要,更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。自古以来,这里文风鼎盛,人才辈出。宋代名臣司马光曾在此讲学,留下“涑水先生讲道汲城”的佳话;明代理学家吕坤曾任卫辉知府,倡导实学,整顿吏治,深得民心。
更为世人所熟知的是,卫辉府是明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王阳明(王守仁)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。正德年间,王阳明奉命巡视北直隶,途经卫辉,曾在城中文庙讲授“致良知”之学,影响深远。当地士子纷纷慕名而来,形成了“卫辉讲会”的学术传统,推动了心学在北方的传播。
此外,卫辉府还孕育了许多本土贤达。如明代进士李戴,官至吏部尚书,以清廉著称;清代学者崔述,精通经史,著有《考信录》,被誉为“清代辨伪学第一人”,其故居至今仍保存在卫辉老城区。
宗教文化方面,卫辉府亦多有遗存。白云寺位于城西苏门山麓,始建于北魏,是中原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,香火绵延千余年。明代嘉靖年间重修,殿宇恢宏,僧众云集,曾为皇家祈福之所。此外,城内的比干庙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比干,商纣王叔父,因忠谏被剖心而死,被后世尊为“亘古忠臣”。比干庙始建于北魏,历代修葺,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,庙内碑刻林立,尤以孔子亲书“殷比干墓”四字碑最为珍贵。
四、古城风貌:街巷深处的记忆回响
走进今日的卫辉市,虽已不见昔日府城的完整格局,但在老城区的街巷之间,仍能寻觅到卫辉府的历史痕迹。南北大街、西门里、仓后街等老地名,依稀勾勒出明清时期的城市肌理。青砖灰瓦的老屋、斑驳的城墙残垣、古老的石桥与牌坊,无不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岁月。
卫辉府城原为矩形布局,周长约九里,设四门:东曰“宾阳”,南曰“迎薰”,西曰“瞻华”,北曰“拱极”。城内有鼓楼、府衙、文庙、城隍庙等公共建筑,构成完整的城市功能体系。府衙位于城中心,为明清两代卫辉知府办公之所,规模宏大,现仅存遗址。文庙则位于城南,是祭祀孔子、举行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,每年春秋两季,地方官员率生员行释奠礼,礼乐齐鸣,庄严肃穆。
值得一提的是,卫辉府在清代曾是豫北地区的印刷与出版中心之一。当地刻书业发达,尤以“汲古堂”“崇文书局”最为著名,刊印了大量儒家经典、地方志书与医书,远销华北各地。这种文化繁荣的背后,是卫辉府重视教育、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。
五、近代变迁:从府城到现代城市的转型
进入20世纪,随着铁路的修建与现代交通的发展,传统的府县体制逐渐瓦解。1913年,民国政府废除府级建制,卫辉府被撤销,其所辖各县直属河南省。此后,京广铁路西移,新乡因其交通枢纽地位迅速崛起,卫辉的区位优势逐渐减弱,城市发展趋于缓慢。
新中国成立后,卫辉先后为新乡专区、新乡地区所辖,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,成为省直辖县级市,由新乡市代管。尽管行政级别下降,但卫辉人民并未遗忘其辉煌的过去。近年来,当地政府大力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,修复比干庙、白云寺等古迹,规划建设“卫辉古城文化旅游区”,试图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。
与此同时,卫辉也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。依托太行山自然风光与黄河滩区湿地资源,打造休闲度假胜地;利用传统中医药文化基础,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。古老的城市正在以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社会。
结语:卫辉府的精神遗产
卫辉府,虽已不再作为一个行政实体存在,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、文化精神与地域认同,依然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之上。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古城,更是中原文明的一个缩影——在这里,我们看到了王朝更替的风云变幻,听到了儒者讲学的琅琅书声,感受到了忠臣义士的浩然正气。
今天,当我们漫步在卫辉的街头巷尾,凝视那一块块斑驳的石碑、一座座古老的庙宇,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穿越时空而来。卫辉府的故事,是中国千百个古城故事的缩影,它提醒我们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文化的根脉不应断裂,历史的记忆值得珍藏。
或许,真正的“卫辉”,不只是一个地名,更是一种精神——那是对忠诚的坚守,对学问的追求,对家园的热爱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卫辉府的光芒,从未真正熄灭。

